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杏耀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1937年, 一名工人携16名工友参加八路军, 谁料这一去竟青史留名

2018年4月20日,30多名来自北京和山西军工后代自发组织的“太行军工后代重走父辈路”红色旅游活动,并前往黄崖洞参观。

在中国兵器大工匠、十九大代表周建民大师工作室时,大家注意到,在展馆陈列的历史文物中,有号称是我军历史上首次自主研制并生产的步枪——“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也是人民军队历史上首支制式步枪,

人群中有一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刘建国,当他看到陈列的这把枪时,心里忍不住一阵激动,在征得允许以后,他拿起了这支步枪,举枪瞄准,还对跟随他一起来参观的家人们讲解这支步枪的由来。

刘建国老人不是别人,他正是当年有着“中国第一枪之父”美誉的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之子。。

要真正说起来,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

01

1907年,刘贵福出生于山西宁津县相衙镇惺悟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凤台常年给地主家打短工,一家老小仅有7分薄地,生计十分艰难,

1913年,刘凤台独自闯关东后再无音讯,家里的生活愈发困难,为了补贴家用,刘贵福的母亲去给一个大户人家当保姆,一家人勉强糊口。

不过,即便如此,在刘贵福11岁时,母亲咬牙把他送进私塾。16岁,他跟随堂伯父在京城卫戍部队做勤务兵,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17岁的刘贵福跟随工匠李金昌在冯玉祥的练兵基地修械所开始了他的兵工生涯。勤奋好学的刘贵福,不到1年时间,就从三等学徒升为一等学徒。

刘贵福自己也没想到,也正是因为这个缘分,令他走上了军工之路。

在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刘贵福也经历了多次就业失业,因为他掌握着修理枪械的技术活,所以到哪儿都是香饽饽,他给阎锡山、孙殿英等军阀创办的军工厂都当做过工。

孙殿英所部被打散后,刘贵福辗转来到了太原,在阎锡山创办的十五路军修械所和阎锡山的西北汽车修理厂工作。

在十五路军械修械所做工时,刘贵福还凭本事发明了“枪弹自动规正器”,能把子弹顺利送进枪膛,这极大的改善了枪械的性能。

不过,真正让刘贵福感到幸运的是他后来参加了八路军。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华北,至8月张家口陷落后,刘贵福所在的兵工厂也要搬迁,就在大伙一行人急匆匆搬着沉重的机械南下时,路过风陵渡,刘贵福注意到了八路军的身影。

在大家都向南逃之际,唯独只有八路军是向北,刘贵福心里有了一丝触动,他听说过八路军在前线英勇抗日的事迹,也决心参加八路军。

刘贵福悄悄拉住一名八路军战士,低声问道:

“兄弟,我想参加八路军,咋个加入法?”

那名战士把刘贵福带到了一位叫赵国强的干部面前。

赵国强听完刘贵福的想法,拍着他的肩膀鼓励道:

“兄弟,欢迎你!我们八路军正缺会修枪造枪的人,你要是能来,抗战就多了一分胜算!”

赵国强递给刘贵福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临汾刘庄八路军办事处的地址和路线。

刘贵福紧紧攥着那张纸条,像是握住了希望。他回到兵工厂,找到16名志同道合的工友,激动地说:

“兄弟们,咱不能在这儿等死,八路军在前线打鬼子,咱们的技术能帮上大忙!谁跟我一起去延安?”

工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咬牙点头:

“贵福,咱跟你干!”

就这样,刘贵福带着16名工友,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通往延安的征途。这一路,他们跋山涉水,躲避日军的搜查,翻过险峻的山岭,渡过湍急的河流。

在临汾刘庄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主持工作的彭雪枫、杨立三听说来了16个会修枪械的工人,立马出门迎接。

彭雪枫更是激动地握着刘贵福的手,连声表示欢迎。

在八路军总部,刘贵福一行人更是受到了八路军热烈欢迎,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按照王耀南之前许诺,给了刘贵福等工人每人28个大洋,还对他们说:

“以后,你们每天白面膜管饱。”

刘贵福当时就问了一句问:

“朱总司令吃一碗小米饭,两个土豆,一碟咸萝卜,为什么给我们吃白面馍?”

彭老总告诉他们:

“用大刀长矛,我们20个战士的命换一个鬼子;用步枪,我们10个战士换一个鬼子;用机枪大炮,我们一个战士可以换好几个鬼子。”

刘贵福又问:

“总司令一个月拿多少工钱?”

左权说:

“5块钱”。

刘贵福等工人听到这里,个个热泪盈眶。

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刘贵福一行16名工人在当年年底抵达了终于抵达了延安。朱德总司令闻讯后,竟然亲自走出办公室,站在寒风中迎接这群普通工人。

刘贵福看着朱老总那张布满风霜却充满力量的脸,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随后,刘贵福一行人被分配到位于延安东约8公里的柳树店兵工厂。

也是这一年,日军的飞机开始频繁轰炸延安,炸弹落下的巨响震得窑洞的土墙直掉渣。八路军没有高射武器,只能眼睁睁看着敌机肆虐,军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刘贵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到厂里的负责人,主动请缨:

“厂长,给我点时间,我试试改造马克沁机枪,弄出个能打飞机的家伙!”

负责人半信半疑,但还是点头同意:

“贵福,你要是能干成这事,算你大功一件!”

刘贵福带着几个工友,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他们没有图纸,就靠着对马克沁机枪的了解,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琢磨。没有设备,他们就用手工敲打零件,硬是把枪架改得更稳定,射击角度更灵活。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一挺改造后的高射机枪终于问世。

试射那天,刘贵福紧张得手心全是汗。

当机枪喷出火舌,子弹精准地射向天空时,围观的战士们爆发出欢呼声。

02

以当时情形来看,八路军的兵工厂,条件是很简陋的,不具备生产武器的实力,只能维修一些损坏的枪械,这些枪大多数都是撞针断了,因此刘贵福等人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生产撞针。

有意思的是,刘贵福从王耀南手里接过来一批撞针坏掉的82毫米迫击炮,后来这批炮被送到了晋察冀根据地,被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接受了。1939年11月7日的黄土岭之战中,在杨成武、陈正湘指挥下,八路军一炮干掉了日军中有着“名将之花”之称的阿部规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贵福也是击毙阿部规秀的功臣之一。

1938年3月,兵工厂迁到安寨县茶坊村,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分为东厂(枪械修配部)和西厂(枪械制造部)。

刘贵福被任命为东厂负责人,专门负责枪械修配。

不过,也许是因为有之前改装马克沁机枪的经验,刘贵福提出想要生产八路军自己的制式步枪。

1938年12月,刘贵福正式向组织上提出了生产制造自己的制式步枪,没想到的是,这个建议一说出来,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不是大家不愿意生产研制自己的步枪,实在是以当时延安的情况,条件太过简陋,不具备生产研发的条件。

事实上,条件虽然艰难一些,但技术上并不是不具备。

刘贵福很早就开始琢磨研制步枪,后来他综合了手头上所有的枪械资料,综合了捷克式卡宾枪、三八式步枪、中正步枪的优缺点,设计了一款独一无二的步枪

当时,锻工孙云龙和其他工人师傅看见这张图纸以后,眼睛冒出了光。

根据军工部长刘鼎的要求,新设计的步枪要轻便,打的要准,枪刺还要更长,便于拼刺刀,在综合了各方意见后,刘贵福则不断地综合改进图纸。

七八个技术工人拆拆改改,花了几个月的功夫,就将图纸上的步枪生产出来,后来在夹具上,这支枪打了100发子弹,枪枪准的出奇。

兵工厂的领导们大手一挥,把枪送到了延安“五一工业展览会”。

1939年5月,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在延安召开,这支还没命名的步枪被送去参展,标牌上写着“无名式马步枪”。

“步枪口径7.9毫米,折叠式的三棱枪刺,平时折叠在枪身下,拼刺时可扣合在枪口前。”

朱老总在参观工业展览会时,对这支枪赞不绝口,徐向前更是把这支枪背在身上,舍不得放下来,就连毛主席在听说这件事后,专程感到展览会,并亲自拿起这支枪,仔细端详。

毛主席示意神枪手打两枪看看效果,神枪手打了五枪,枪枪命中10环。

“我们自己也能造枪了。这个枪使用方便、造得好。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支援前线!”

毛主席还为刘贵福亲笔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同年5月12日,在展览会闭幕式上,这支无名氏马步枪被评为甲等产品奖,陕甘宁边区机器厂被评为特等奖单位,刘贵福被授予“特级劳动英雄”称号。

展览会上,评审给了这支枪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刘贵福把枪拿回去后进行了修改,花了几个月的功夫,终于完成了改进。

图|八路军战士手持八一式马步枪训练

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带着新枪到八路军总部汇报时,受到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的肯定和赞扬。因恰逢8月1日建军节,“无名式马步枪”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1940年10月,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第一批八一式马步枪送到了一二九师师部。刘伯承师长亲自检查了这些枪,高兴地说:

“有了这批枪,咱的战斗力又强了一截!”

这些步枪被全部配发给陈赓的三八六旅。

不久后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战士手持八一式马步枪,与日军短兵相接。日军惊恐地发现,八路军的刺刀弹出速度快得惊人,往往他们的“三八大盖”还没装上刺刀,八路军的刺刀已经刺了过来。

这一战,八一式马步枪大放异彩,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不过因为延安本身条件困难,八一式马步枪并没有生产了多少,根据资料记载,从1940年8月正式装备部队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八一式马步枪一共生产了9000多支,用于装备一线部队。

值得一提的事,八一式马步枪虽然生产不多,但他独有的新式三棱刺刀却给敌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根据试验,这种独有的新式三棱刺刀在当时时优于日军的三八式刺刀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生产的53式7.62mm步骑枪、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63式7.62mm自动步枪及56式7.62mm冲锋枪等多种制式枪械的刺刀都采取了这种刺刀。。

03

八一式马步枪的成功,让刘贵福的名声在八路军中传开。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到新的武器研制中。

1939年10月,刘贵福从延安抽调到了八路军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任副所长。

同年,彭老总派人给军工厂送过去一批缴获的掷弹筒,要求军工部门仿制,刘贵福夜以继日的工作,但后来生产出来的掷弹筒效果却很不理想。工人们用掷弹筒打了几发炮弹,根本掌握不了炮弹的方向,还差点伤了人。

刘贵福仔细思考后,决定把掷弹筒改为50毫米的小迫击炮,因受条件制约,一开始总是失败,甚至在老百姓口中,有了句顺口溜:

“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

刘贵福反复试验和观察,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是这种50毫米小炮的撞针稍微短了一点,又偏离了中心两毫米,才造成打出去的炮弹偏离方向。

在调整撞针后,这种50毫米小炮准确率大幅度的提升。工人们用50毫米小迫击炮打了5发炮弹,有一发炮弹打中了200米外的1.5米乘1.5米的靶心,其它炮弹的落点离靶心也不远。

最终上级领导同意批量生产。

图|复原兵工厂生产场景

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就用上了刘贵福生产的这种小炮,在关家垴之战中,赵章成在关家垴的西北方的悬崖下,用50小炮,仰角80多度,炮弹几乎直上直下,飞到关家垴的日军阵地。

根据日军史料记载,八路军仅用一发炮弹就炸死了冈崎大队长。

有意思的是,通过一次百团大战,日军惊奇的发现,八路军手上的装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断定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建立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兵工厂,甚至还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外国专家。

这对日军士气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日军当然想不到,当时的八路军哪有什么外国的军工专家,有的也只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土专家”。

1941年,刘归附开始着手设计“新65步枪”和“单响手枪”,还参与了“60迫击炮”“八二曲”“50平射小臼炮”等武器的研制。

应该指出的是,刘贵福虽然是常年在后方兵工厂从事研发生产工作,但并不是一点危险也没有。

1941年3月,刘贵福调任梁沟四所任副所长,进一步发展了梁沟兵工厂,也因为贡献颇大,在当时引起了日军的关注。

日军偷袭梁沟兵工厂,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必然是要除之而后快。

图|1948年底,刘贵福和妻子朱秀春、二儿子刘丹彦、二女儿刘全英在长治合影

1942年2月14日除夕,驻武安的日军300余人打算趁着中国新春佳节之际偷袭梁沟兵工厂,幸而有情报员事先传递情报,梁沟兵工厂做了充分的准备,敌人才没有得逞。

同年5月日军对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梁沟兵工厂再度遭到日军袭击兵工厂职工连夜按部门埋藏机器设备,“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当时,刘贵福亲自率领工厂的‘工人自卫队’向北突围,那时刘贵福怀孕五个多月的妻子朱秀春也在队伍中,奉命向相反的方向突围。

据刘贵福的长子刘国梁(中国兵器集团北方设计院离休高级工程师)回忆:

“刘贵福带领“工人自卫队”保护职工突围时遭遇大股敌军,队伍被冲散。刘贵福把随身物品全部丢弃,只剩一把手枪,孤身在深山密林中跋涉,就是走不出那片区域,迷失方向,陷入绝境。几天后,他遇到太行工业学校的突围队伍,一起冲出包围。而朱秀春突围后转移时被搜山的敌人发现,她躲在山崖下,把毛泽东题词塞到了石缝里,自此遗失。朱秀春被敌人俘虏,押往太原,被关在集中营里,后经组织营救,最终获释。”

梁沟兵工厂虽然被日军破坏,但刘贵福在突围后不久,即在在离梁沟村不远的垴沟村重建兵工厂,并恢复了生产。

1943年,军工部授予刘贵福“技术能手”称号,表彰他在枪械制造领域的突出贡献。

1944年冬,他又和“炮弹大王”甄荣典一起,参加了冀鲁豫边区群英大会,受到隆重表彰。

抗战胜利后,刘贵福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在军工战线上奋斗。并出任华北兵工局第二工具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刘贵福先后担任第一兵工厂厂长、国营342厂首任厂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七局主任工程师。并主持了我国第一代火炮的定型工作,为新中国的兵器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6年9月3日,刘贵福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骨灰撒在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那里,曾经是他和工友们用血汗铸就奇迹的地方。

刘贵福的一生,是在战火中淬炼的一生,是为民族复兴奉献的一生。

从宁津县的贫苦农民,到八路军的军工英雄,再到新中国的兵器工业先驱,刘贵福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的军工人,也激励着每一个为国家奋斗的中国人。

刘贵福,这个名字,永远镌刻在人民兵工的历史丰碑上。